一所理想的学校,不应该有任何一个毫无个性的学生。
然而,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个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种张力,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掌握好它,学校可以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学生的个性也能得以伸展;掌握不好,学校就极有可能湮没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常规中。
现在看来,处理好这种张力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
这方面,一部分有着教育理想的优秀学校做得比较好。像华东师大二附中的“课程超市”,光校本课程就有100多门。对其中的综合选修课,学校实行了“菜单式”的个别化课程管理模式,不限定选修的内容,部分课程还打破了年级界限,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然而,建设一个理论上的课程体系相对容易,难的却是如何在现实的压力下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曾有学生反映,因为综合会考不考世界史,于是他所在的学校理科班早早就停止了历史课。
社会风潮的影响下,教育的理想往往被随波逐流和急功近利所代替,成全学生的个性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错把起点当成终点,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18岁的某一天;而社会也只用考试成绩而不是用个人成就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价值,进而影响到社会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扼杀了多少教师的信念和学生的将来!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形下,仍然有极个别的执守者,给我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南京金陵中学,一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根据学校特色开设的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关照着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
他们的学生王珂,在进入学校后,很快就在学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中展露出自己电脑方面的天赋。兴趣所及,王珂几乎将日常学习以外的全部时间都花在了计算机上,先是成为了国内最年轻的微软认证专家,后又开发出价值百万的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