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如何把教育作成“艺术”

字体:16+-

教育理想的状态是,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个学生的爱好和不同之处,都能在教育中得到承认和尊重。

这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

很多学校从设计课程着手,尤其是重视特色课程的建设。

但是,如今的课程系统对节数和门数都规定得十分僵化。增加了,就是加重学生的负担,没有落实素质教育;减少了,也是不符合课时数的要求。

还有的学校试图通过“走班制”来达到目的。

然而,多年来以行政班为主要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与走班制之间的巨大冲突,让全学科、全员的走班制在学校的生存空间,仍然停留在一个“理想”的阶段。即使在试行新招考改革的浙江等省市,许多学校仍采取折中的方法,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几个科目(这些科目将与语数外共同组成高考总成绩)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行政班,然后在其他科目进行走班。

这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既考虑了我国长期以来利用行政班便于管理的优势,又为学生增加了教育的选择。但这样的做法,还是比较粗糙的。与过去的文理分班没有大的不同,只不过组合稍多而已。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道路?

山东省潍坊市的一所初中,广文中学,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自主选班”模式。

学生进入广文后,会和父母一道,接受一次“考试”。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考试,因为考试的内容和知识没有一点关系。学校请学生回答:“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会问学生的父母:“你们的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等。

“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分数之外,去立体、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广文校长说,这份精心设计的试卷,其实是在了解学生的成就动机、人际关系、期望值、焦虑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