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打破教育的“迷思”

让儿童以能够接受的方式成长

字体:16+-

“站在儿童的立场”,应该是教育者的实践哲学。所谓实践哲学,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于教育实践目标、手段方法、策略等整体理论的把握。作为实践哲学,它不是现成的教育操作程序,它只能唤醒和启迪教育者,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精神和智慧。

但我们的误区是,常常把“站在儿童的立场”视为教学艺术,看作拿起来就可以使用的“处方”。这个时候,儿童失去了具体的影像,变成了抽象的符号——“处方”适用于求同的、抽象的对象,方便我们去复制、去拷贝。

复制的做法具有多大的**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忙碌地寻找“怎么做”,却忘了追问“为什么”。正像我们只记得福禄贝尔的“恩物”,而忽略了其关于儿童游戏思想的本质一样,我们也只记住了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却没有深刻理解他的“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某市一所中学,采用了一项动态网络技术,如果学生高中期间综合素质优秀及获得学分高,评价系统将自动给予虚拟币作为奖励。看到这则消息,让人顿生疑惑,这种奖励尽管是虚拟的,可和我们读小学时获得的小红花有什么区别?在教育者的眼里,小学生与高中生又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做法,看似站在了儿童的立场,但此时的儿童,却只是被消除了个体差异的符号对象。

一个凝固了的、符号化了的“儿童”又有什么意义呢?站在这样的儿童立场,就好像当今社会批量生产商品的流水线原则,也许有象征的意义,却封闭了每一个具体的儿童的生动和丰富,封闭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变幻多彩的互动性,封闭了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构建的教育世界生生不息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