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上述针对大学在当代及未来存在意义与价值的种种思考与诘问,由于脱离了大学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环境,掺杂了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容易导致自说自话,很难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通过“大学理性”的主题研究,本书将尝试性地提出一种新的解读维度。这对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学而言,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因此,“大学理性”研究可以成为一项既具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不仅可以拓宽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还可以给高等教育发展是“如此而非彼”提供一种理论方面的诠释,为今后大学发展路径的可能性选择提供理论上的解读依据,即通过“大学理性”的研究既可以为“学术圈外对大学的质疑、批判与问责”提供解释,也可以为“学术圈内对大学重大问题的论争”提供新的理解维度。当然,这需要首先立足今天“实然”语境的当今大学的发展与问题,避免高等教育理论脱离社会实践的茫然与责难,并从“实然”表象出发,抽取出大学“应然”发展的内在逻辑,回应“实然”大学的现实生存与发展困境。
举一例来说,针对近年来对于韦伯及其学说的研究与诠释热潮,顾忠华在《韦伯学说》序言中说:“韦伯和我们今天现实处境的相关性,与其说是直接承继《儒教与道教》中的论证分析,倒不如说是间接地、迂回地透过他对生活在(由资本主义型塑出来的)‘现代条件’下之‘人类命运’的诊断,才得以突显其密切程度。亦因此,韦伯研究的社会学意涵,或许不在于强调韦伯的‘中国观’是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偏差,更重要的任务应该在于汲取他的理论洞见,借以考察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各种普遍与特殊质素,进而对现状‘之所以如此’有多一分的自我认识。”[1]如此推论,对理性视野下大学理性主题的研究与解读,亦可通过考察理性主义变迁的轨迹及其表现出的特质,对历史与当下的大学“之所以如此”提供了更多的认识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