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教育原理

第二节 孔子的“道义”与“功利”思想辨析

字体:16+-

(一)

很久以来,人们对儒家德育思想的研究,有的戴上了政治有色眼镜,以“左”的观点对待之。以至于不顾事实与史实,把一些本是正确的道德主张说成是错误的,把本是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论思想当做唯心的,把本是为劳动人民的利益说话的措辞反看做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作辩护的而进行批判;有的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之,或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或曲解原意,或用现实去剪裁历史,甚至是反其原意而释之。对孔子“义利观”的曲解、阉割,缺乏求实精神的研究态度和做法便是其中之一。其最大弊端,便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是非颠倒,谬误流传,以讹传讹,造成人们对孔子义利观的极大误解和普遍否定。

今天,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不少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常感失落和迷茫”。一些人信仰失落,道德失范,义利观迷茫,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义利观又未如期建立起来。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的学校德育遇到了空前挑战,我们怎么办?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武器之外,还“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1]因为,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毕竟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我们有十分的必要对孔子的义利观进行全面审视和再认识,以达到正本清源、恢复本来面目、进而做到“古为今用”和批判继承之目的。

(二)

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孔子的义利观是一种“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甚至是一种“义利对立”的义利观。笔者随手翻阅了几本学术期刊,便见到了如下说法:孔子的儒家持的是一种“重义轻利的义利观”[2],孔子学说是一种“只要义不要利”的说教,它把“义与利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严重贬抑乃至抹杀,用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要和追求,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本质从根本上遭到扭曲”[3]。还有人在我国权威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上撰文声称:“以道德与物欲相对立,这在孔子语录中可谓俯拾皆是”,并举例说:“如‘君子谋道不谋食’‘优道不优贫’。”[4]如此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