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开创的“礼”、“仁”之教不仅对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而且对全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十分深刻和深远的影响。朱熹曾盛赞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北宋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传闻;美国出版的《大众年鉴手册》更是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这并不奇怪,仅就道德教育而言,孔子不仅富有创造性地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而且还在他创立的私学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可贵的实践探索,并培养出了如曾子、颜渊等七十二贤才。而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虽晚孔子180余年出生,然而他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算得上是深得孔门真传。受其影响,孟子对宗师孔子学说的遵从和对孔子本人的膜拜是难以言状的,他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并常以“孔尼之徒”自居,难怪在其所著的《孟子》一书中,孔子的身影和言行几乎随处可见。事实上,如果仅把孟子称为儒学大师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不仅在道德教育方面传承了孔子的德育思想,而且在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德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思考了仁德教育何以可能的人性基础,并且在注重对学生道德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正面肯定人性的光辉、坚信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以及充分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更是有所创新发展。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多是孔孟并称为所谓“孔孟之道”。他们创立的儒家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恰恰相反,在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为此,本文就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传承与弘扬的主要内容做一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