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因此,要充分“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说,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和理性反思。坚持以人为本,反映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人看,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需要、主体情感和个性自由,以人为本的德育旨归要求教育与人的尊严、自由、幸福和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人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及反映在教育上应当以学生为本的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本观和德育观有着天然的思想和方法论渊源与历史继承性。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不仅能为以人为本的德育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会使我国的学校德育在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更加自觉、理性,进而使以人为本的德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新理念,而是要变成我们德育的实际行为。
(一)马克思、恩格斯德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剖析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们关于人的本质观与品德观方面,而他们关于人的本质观与品德观是对以往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的本质观与品德观的革命性超越,是对一切旧的人的本质观和品德观的批判、改造与创新。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观与品德观,可以归纳为如下的一些主要观点。
1.紧紧把握人的现实性,把人看做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把人的本质与品德跟“自我意识”等同起来,也就自然否定了人的真正现实性。而费尔巴哈虽然把人的本质与品德归结为人自身,但在他那里,人也并非是现实的人。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分析的那样:费尔巴哈的学说,就形式讲,它是现实的,它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费尔巴哈总是脱离一定的社会关系去看待人,“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1]。至于费尔巴哈的道德论也同样是抽象的,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品德观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从现实的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