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创立的,而美国的米切尔(W.Mischel)等人则是该理论的积极追随者。这一理论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也吸取了认知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书,该书对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为此,下面以该书为研究的基本材料,提取其中最重要的和最有价值的思想进行分析,使之“洋为中用”。
(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学习论与行为主义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这一理论首先强调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环境刺激的反应(S-R),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他们反对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认为发展阶段论过分强调并夸大了认知结构的内在发展,而低估了学习的作用以及人的学习能力。班杜拉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这种观察和模仿是人际之间的学习,因而该理论称为社会学习。
该理论强调儿童通过替代强化获得道德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只需要通过观察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新行为,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这意味着儿童不仅可以通过观察习得行为,还可以在替代强化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因素都在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起着作用,像家庭与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成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均可直接地影响到儿童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如果充分地利用这些可以利用的社会因素等有利条件,积极地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鼓励儿童的正确行为,抑制其不良习惯,无疑将对儿童的道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为此,班杜拉特别重视“观察学习”或曰“模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