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教育原理

第七节 德育创新不能背离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德育的基本原理——兼与高德胜教授商榷

字体:16+-

笔者曾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上就生活德育论的一些提法“带有去知识化、去政治化、去学校化乃至否定道德知识的普适性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的思维色彩”,[1]发表了《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一文,意在去弊纠偏。文章从哲学、教育学和德育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生活德育的提法进行了理性的审视,指出生活德育论的提法在哲学上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因而具有浓重的形而上学色彩”[2];“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否定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因而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规律”[3];“从德育社会学的角度看,‘生活德育’论企图在幻想中摆脱社会对德育的政治影响和价值引领,因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德育主张”[4],并在剔除谬误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高度自觉性的制度德育与具有道德原发性与自然性的生活德育的“融通”[5]的重构主张。也许是文章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加之言之成理,不仅在学理上有助于澄清问题和理清思路,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触及了生活德育论在实践中“需要检讨和反思的地方”[6],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拙文刊出后,先后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刊发的《200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重点介绍与点评,《现代班集体研究》2010第1期在“理论新视野”栏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4期收录,《小学德育》2010年第8期转载,此外,还被国内多家网站转发。同时,也有极少的质疑与商榷的文章,不过此类文章均清一色地出自生活德育论主张者本人及其弟子的辩说,附者寥寥。[7]马克思曾经指出:真理是在论争中确立的。为了学术的争鸣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为了正视听,也为了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能沿着科学、理性、健康的轨道前行,笔者不得不拿起“批判的武器”(马克思语),与生活德育论的主要主张者高德胜教授就生活德育论的提法以及与笔者商榷的文章《为生活德育论辩护》中的若干主要观点与说法进行再商榷。由于拙文已就生活德育论存在的诸多理论缺陷进行过分析与论述,因此,本人将拿起“奥卡姆剃刀”,[8]就高德胜教授的商榷文章中的一些主要说法和观点做一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辨析,以就教于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