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第六章 道德自我建立之教育达成

字体:16+-

教育的使命不应是将自己变成一把神圣的扫把来打扫世界和人们的心灵,而是对精神的守望和援助。当一个人自由地走向未来的时候,当他自主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精神的时候,教育应该充满爱意地为他祝福,并真诚地帮助他……教化的爱的意义在于激发人的自我完善的状态,促进个性的完整,从而使每个人从蒙昧的状态上升为有德行的状态。[1]

——金生鈜

未经教化的个体其原来天性只是最初的纯粹自然意志,具体表现为个体或处于与自然混沌一体的消极无我性中,或为自然性所沾染的特异性即主观任性所主宰。但是个体的道德自我一旦建立,就会对激发善心与善行发挥重要影响,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践履产生指导调控作用。不过,道德自我不是生而固有的,也不会自发产生,青年时期固然是道德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并不是每个青年到时候就自然会生成道德自我。要推进个体从自然意志主宰的自我向伦理客观意志下的道德自我转化,是主观客观互动的结果。个体内在的自愿亲善潜势需要外在良好道德氛围的感召与激发,这就要求社会具有清明纯净的道德与政治环境,否则缺德者有福,德福背离,会造成恶性滋生的根源。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快体制性制度性道德建设,规范体制性制度性伦理道德秩序。

自然,这里有很多东西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能力范围,然而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无所作为。黑格尔说,“教育学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做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精神的天性,也就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2],他所谓个体精神的天性就是个体将伦理客观意志内化为自身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成为一种类似自然本能的道德本能。要使伦理普遍性成为个体的第二天性和自然规律,需要教育的中介。道德自我是在个体生命的实践中形成、展开和提升的,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力量,与个体生命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教育能够丰盈个体的生命个性,提升个体的价值精神,因此,学校教育有能力发挥这种引导作用,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道德自我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