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话教学研究

第一节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材开发

字体:16+-

一、对教材的重新定义

所谓教材,就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材料。因此,教材不局限于教科书,它是泛指所有能引发学习活动,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各种类型的材料。现代教材观与传统的教材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教材观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教材等同于教科书,即教材就是由专家编写的、以文字或图画形式呈现的印刷物或电子文本。二是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科书,教学就是教“教科书”上的内容。这种教材观来自客观主义认识论,把专家的知识(科学知识)当作对世界的真实写照,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学生的认识归宿。教师相信教科书是经过权威精心编排后的科学知识的精华,不仅内容是科学的,知识组织的逻辑以及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适宜性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只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只要学生用功学习,就能掌握它,只要学生掌握了,也就认识了世界。

前文已经揭示了客观主义认识论的缺陷。根据“知识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这一知识观来看教科书的话,那么,教科书上的知识就不是普适于所有学生在所有情境中可运用的知识,教学不能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而是“用”教科书来教的过程。教科书只是一种范本,教师应该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更适宜的教材。这一观点正在深入我国广大教师的心中。

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学生学习呢?目前我国出现的新教材观关注的只是教材内容是否是学生熟悉的、是否来自他们生活这一层面,并没有说明教材应该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如何从众多的生活事实中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加工成教材。也没有从学生建构知识的心理特征来研究教材与学生建构知识的关系,当然更没有从对话的角度来研究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