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充分阐明了基础教育的任务、目标和当前应克服的不良倾向,但是也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不同意见和争论。这种争论并不是什么坏事。学术争鸣是学术繁荣的表现,同时也是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径。问题总是越争越明,通过争鸣,人们会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大致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什么叫素质?素质原本是指一个人从先天获得的生理特征,或叫遗传素质,后天获得的各种品质通常叫素养。但是,文字总是在变迁发展的,有人把后天获得的品质也称为素质,如国民素质、教师的素质、作家的素质、艺术家的素质等,从而扩大了“素质”这个词的内涵,久而久之被大众接受,这就叫作约定俗成。因此,今天所讲的“素质教育”的“素质”的含义,既包括了一个人从先天获得的生理特征,又包括了从后天获得的各种品质。如果硬要说素质只能指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其他说法都不科学,那么这个争论也就没有意义了,而实际生活中大家讲的人的素质也就难以理解了。
第二,什么叫“应试教育”?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存在“应试教育”?要不要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同志说,考试是一种评价学生、选拔人才的手段,在当今时代是不可缺少的,有考试就有应付考试的教育,“应试教育”也是无可非议的。
我的理解是,所谓“应试教育”,是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考试能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的成绩,甚至学习的能力,考试也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但是,考试本身并非目的,把手段变成目的,必然会使教育走入误区。当前,教育中的种种弊端不能不说是由此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