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六卷: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第四节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

字体:16+-

岳麓书院藏书楼

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化)的产物。它生长、发育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无疑带着封建主义的烙印。但它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教育的精华。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优秀精华是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教育方法,都有浩瀚的文献记载。中国教育史学界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有史有论,全面总结了我国自古到今的教育发展的历史;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王炳照、李国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史》都是以八卷本三四百万字的巨大篇幅论述了我国历代教育思想和制度,总结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历史经验,充分挖掘了它的精华。但由于受通史的限制,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都散见于各个时期或各位教育家的篇章中,缺乏统一的、单独的、总体的论述。本节试图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值得继承和发扬的精华做一简要介绍,从而可以看出我国今天的教育传统是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的思想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他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又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12]怎么理解孔子说的“无类”?东汉马融的解释是:“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也就是说,人在于教育,没有种类之分。南北朝时期皇侃的解释是:“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人有贵贱之分,但不能因为鄙贱而不教。教了就成为善良之人,无所谓种类之别。朱熹的解释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也就是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族类有善恶之分,往往会让人染上不好的习气,接受教育以后,就能复归善良,不该再议论他的族类的恶了。可见古代各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总的意思是不分种族,不分贵贱,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接受教育以后就会成为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