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六卷: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第五节 《学记》是我国传统教育遗产中的一块灿烂的瑰宝

字体:16+-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成书于战国后期,普遍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的经验和理论。它比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整整3个世纪。虽然《学记》是我国2 000多年以前的教育论著,但它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2 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基本上遵循了书中的思想和原则,而且许多思想今天仍然有很现实的意义。虽然它是对先秦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总结,许多思想理论前面都已涉及,但还是有必要对这部著作单独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学记》第一次全面阐述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学校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等。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论教育的作用 《学记》首先提到教育的作用:对国家而言,教育可以兴国安民;对个人而言,教育可以使人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它认为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必须通过教育。所以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君王建设国家首先是依靠教育。这是从统治者维护统治、建设国家的角度来说的。对于个人,《学记》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皿或艺术品;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即儒家的仁礼之道)。这对教育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

描述古代学校制度 《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说明古时候我国已有完整的教育系统。《学记》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也做了详细说明:“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每年按规定的年龄入学,隔一年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对经书析句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学习勤奋和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做到博学多问并与老师讨论;第七年考查能否论说所学的是非和选择朋友。如果都达到了,就叫作“小成”。第九年就要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叫作“大成”。这里把教育(主要指国学,即大学)分为两个阶段:小成阶段,一般从十五岁到二十一岁;大成阶段,再学习二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