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六卷: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第一节 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字体:16+-

西学东渐的西学,主要是指欧洲的文化、欧洲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所谓东渐,是指逐渐地渗透到东方,也即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不是直接被搬过来的,而是经过曲折的道路、激烈的文化冲突和斗争才逐渐被中国文化吸纳和融合的。大多数史学家认为,西学东渐始于明末清初,直到“五四运动”,持续三百多年。但这三百多年中,西学东渐的性质、途径都不相同,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教为主,通过传教的手段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一阶段的性质是以我为主,明、清朝廷是以天朝的姿态来对待西学的。第二阶段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在不平等的情况下被迫接受西学的。西方传教士借助着坚船利炮在中国传教,同时通过创办教会学校,西学在中国得以较快传播。第三阶段是“五四运动”前后,是觉悟了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封建文化的落后、西方文化的先进,认为要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向西方学习,是自觉地学习西学的时期。因此,纵观历史,西学东渐是经过了拒绝学习、被迫学习到自觉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当然,这是从总体上讲的,具体到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斗争、冲突和融合。本章主要考察西学东渐的前两个阶段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西学东渐始于明末清初,中国自明朝中叶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手工业作坊因商业蓬勃发展而得到较大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大中城市开始出现,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加。明朝本来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对外实行海禁,朝贡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唯一合法途径,但民间的走私贸易一直没有停止过。到明朝晚期,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朝廷开放福建沿海几个港口作为出海口岸,开始有了对外交往。特别是明成祖为了扩大他的影响,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当时的“西洋”主要指今日的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洋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七次出使,扩大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