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六卷: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第一节 有关文化的各种界说和文化的特性

字体:16+-

文化的各种界说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乡村建设理论是作为教育家的梁漱溟所提出的重要的理论命题,他强调“教育即乡村建设”,认为中国的乡村和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根本。

为了弄清楚教育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文化,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一个有广泛内涵的概念,据说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已有200多种。有的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样态;有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有的专指精神成果。梁漱溟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法罢了。”[2]他又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3]他和钱穆的说法很相似。钱穆在《文化与生活》中说:“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4]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又说:“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换言之,文化即是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各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体所共同集合而成的人生,包括人生之各方面、各部门,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体人生的总全体。”[5]这就是说,一个群体的全部生活和他们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文化。但是,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又把文化与文明分开来说。他说:“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论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论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他还说:“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6]他这里说的文化又仅指精神成果了。可以看出,梁氏、钱氏的说法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且钱穆认为文化是人生的全部,而梁漱溟则认为文化是人生依靠的一切,其中也小有差别。赵雅博则认为:“文化之本质要义,乃是改变自然与改变自己的原始状态,而予以新的状况。更恰切地说,乃是将在自然中或自己中所潜藏的作用或能力发挥出来,也就是人使用自己的能力——理智意志感官,来使潜存于自己或自然中的潜能成为现实,其目的是在于使人自己得到与自己原始状态的不同的改变,使自己成为比原始状态更好的情况……”[7]这种改变可以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以上这些界说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化这个复杂的概念,都是有道理的。他们的提法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指人类的活动及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