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网络文化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世界各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国也不例外。当1993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时,我国学者曾讨论,我国有没有必要和有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但话音未落,信息高速公路已经走到我们面前。其发展速度之快,出人意料。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1月我国有网民890万人,2000年7月就达到1 690万人,2003年7月达6 800万人,而据2003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播报的数字,全国网民已达7 800万人。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引起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桑新民教授把它称为“人类智慧的‘联网’”。他说:“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的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17]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例如,1993年美国就提出,要把教育广泛构架在互联网上,使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室和图书馆,使美国每一个8岁儿童都能够独立阅读网上信息,12岁能借助网络学习。英国、法国、芬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纷纷制定规划,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我国开始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重要内容。2001年,国家计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都提出了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于是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学校迅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都建立了局域网、学校网,实现了校校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也都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已经在中小学基本普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全国中小学拥有计算机584万台,平均每35名学生有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