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六卷: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第六章 教师是关键

字体:16+-

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有一位校长告诉我,家长“择校”以后还要“择”教师,指定要到某某教师的班上。可见,人人都知道教师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奇怪的是,很少有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读师范、当教师。这是一种悖论,其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虽然从中央领导到媒体不断呼吁尊师重教,一到教师节也搞得气氛轰轰烈烈,但教师的职业仍然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思想品德、专业水平也亟待提高。媒体不时暴露教师队伍中的问题,更影响到教师的形象。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教育规划纲要》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的第一章(即全文第十七章)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实,教师队伍建设不只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虽然自信息技术发达以后学校消亡论、教师消亡论就不绝于耳,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教师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正如《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荀子就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这说明是否尊师重教关系到国家兴衰。802年,韩愈作《师说》,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批评师道之不传已久,指出这种“耻于相师”的现象是愚昧的表现,也是造成愚昧的原因。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首设师范院。他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故西国学堂,必探源于师范。”当时有的老学究反对办师范,鲁迅于1918年在《随感录二十五》中写道:“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34]可惜鲁迅批评的人至今还存在,至今还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知识,人人都可以当教师,何须学什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更奇怪的是,有些办师范的反而看不起师范教育,要师范大学向综合大学看齐,把我国的师范教育弄得四不像。此话后面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