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六、在北京大学等学校兼职

字体:16+-

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工作的同时,除整理碑帖、古籍和写作外,自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8所大中学校兼课,至1926年8月离京南下时止。

这时正是五四运动以后文化革命的**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我国传播,西方的其他各种思想也纷纷传入。鲁迅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精神振奋,遵奉“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50],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奋勇进攻。当时,为尽量开辟新阵地,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是斗争的急需。我国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亲自到大学任教,向青年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新面貌。鲁迅与他们采取同一步调,以极大的热情满足广大青年的学习要求。于是在离开学校教学岗位8年之后,鲁迅又重新开始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为培养革命青年贡献力量。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北京兼课的第一个学校是北京大学。他于1920年6月8日收到北大的聘书,12月24号起到北大讲课,至1926年6月止。北大是当时文化革命最活跃的中心,校长是蔡元培。鲁迅先后在该校任中国小说史课讲师,并兼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在北大任教期间,鲁迅还为北大的刊物写稿,扶植学生文学团体,培养了许多人才。许多著名的作家、教授,如冯至、曹靖华、章川岛等,当时都在北大听过鲁迅的课,得到他的培育。鲁迅一直支持北大进步学生的斗争,曾被一时还未能控制北大的“正人君子”之流指为“北大派”。1925年12月17日,北大举行建校27周年纪念会,鲁迅亲往出席,并撰写《我观北大》一文,热情赞扬北大进步师生“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向上的精神”,批判企图“勒转马头”的逆流。针对“正人君子”之流射来的暗箭,鲁迅公开宣称,如果支持北大进步师生的改革就算是“北大派”,那我就以“北大派”自居:“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欧洲考察,校内新旧斗争激烈,鲁迅的行动给了北大进步师生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