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底至3月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但政权随即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5月初,鲁迅随教育部北迁。1912年5月起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属社会教育司第二科,1912年8月起被任为佥事。8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经过任命的科长,鲁迅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因原第一科此时已被并入内政部,鲁迅原属的第二科被改为第一科了。1925年8月,因积极支持北京女师大学生运动,鲁迅被章士钊非法免职,1926年1月始恢复佥事职务,但被派“在秘书处办事”。[37]
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的主要精力开始转向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了鲁迅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当时他唯一的社会工作是在教育部任职。他领导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算是当时关于文化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
鲁迅很早就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他在1908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就着重提倡反侵略反压迫的抗争文艺,用以启发人民的觉悟,鼓舞人民的斗志。蔡元培提倡美育,鲁迅大力支持。1912年6月,教育部举办“夏期美术讲习会”,鲁迅负责讲《美术略论》,连续讲4次。蔡元培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后,守旧派就企图取消美育。接着,当时正在举行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果然做出删除美育的决议。鲁迅对顽固派的这一行为十分愤慨,他在7月12日的日记上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38]
1913年2月至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任务是审定字音、核定音素和制定字母。鲁迅与许寿裳等都被教育部选聘为会员,参加讨论。会上意见分歧很大,到讨论制定字母方案时出现三派,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最后,由鲁迅与许寿裳、马裕藻等共同建议,主张以会上审定6500多字的字音时使用的记音符号作为字母,“迨表决后,竟得多数”。[39]这套字母,就是为中小学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注音字母”。在拉丁化的拼音字母制定和使用前,它在帮助学习文化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