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八、在厦门大学

字体:16+-

1926年9月,鲁迅到达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兼国学院研究教授,开设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课,每周5节。此外,他还给国学院研究生做专题讲演,指导研究生学习,批改他们的作业,并为国学院专刊、校刊撰稿等,工作十分繁重。特别是编写中国文学史讲义,因校图书馆存书不多,鲁迅得自己设法到外地买书,向友人借书,相当费事。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上说:“看看这里的旧存讲义,则我随便讲讲就很够了,但我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73]

鲁迅讲课,受到青年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当时厦门大学的学生很少,文科生原来只有十几个,但鲁迅上课,除国文系的全部学生,还有英语系、教育系的学生听课。此外,法科、商科、理科的学生,校内的助教,校外的报馆记者、编辑,也都闻风而至。座位满了,许多人只得站着听讲,因为听课的人远远超出预计的数目,讲义不够,拿不到讲义的人便上课记笔记,下课赶紧借讲义抄。

鲁迅在厦门大学讲的文学史,从文学起源到汉代司马迁,共分十章。他一开始便批判了“仓颉造字”“文字得圣而传”等英雄创造历史的传统说法,认为文字创造“绵历岁时”“且由众手”;还明确指出,“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74]

鲁迅在厦大讲的中国小说史课,同中国文学史课一样,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据当时的学生俞荻回忆:“鲁迅讲学,并不像一般‘名教授’那样,只干巴巴地一句一句地读讲义,枯燥无味地下定义。他的讲话也和他的作品一样地丰富多彩。他讲到某时代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时候,善于引用适当的、丰富的资料来详尽地加以分析,雄辩地加以批判,说明什么应当吸取,什么应当摒弃。听他讲学,好像小学生听老师讲有趣的故事那样,唯恐时间过得太快!”[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