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重视美育
在鲁迅的教育思想中,美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长期从事文艺工作,对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有着深刻的见解。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弃医从文,“治文学和美术”,把文艺当作“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工具,当作激励中国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战斗武器。
鲁迅认为,文学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文学能“涵养人之神思”,培育人们的理想。文学对人的教育意义又非同一般,“而其教复非常教,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彼实示之”,它能启发人们自觉地勇往直前,奋发图强。[269]
文学的特殊教育作用决定于文学的特征。“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img alt="" src="../Images/0130-1.jpg" /]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270]因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能揭示科学家所不能揭示的微妙深奥的人生真理,直接说出事物的本质,“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竭研究思索而弗喻者,今宛在矣。”[271]这就是说,文学作品分析事理虽然不如科学著作,而人生的真理却直接包含在它的词句当中,使听到声音的人心里明白,并和现实生活立即联系起来。这就像热带的人见到冰以后,以前竭力研究思索而不能理解的道理,现在都明白了。
这个道理,鲁迅在跟随章太炎学习文字学时,有更浅显的说明。他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272]
鲁迅十分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也十分重视艺术特别是美术的教育作用。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就竭力提倡美育。他的主张受到鲁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但是,由于当时内阁中党派争权,不久蔡元培就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他所提备的教育方针也就夭折了,美育也就随之被守旧派取消。蔡元培于1912年7月1日提出辞职,7月12日教育部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就决议“删除美育”。鲁迅对此在日记里愤然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