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七卷:鲁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桥

二、只有改造社会,才能改造教育

字体:16+-

《怀旧》[3]

本篇作于1911年冬,最初发表于1913年4月25日上海《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后编入《集外集拾遗》。

本篇是鲁迅最早的一篇文言小说。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各阶层对革命的反映,揭露了地主豪绅和封建知识分子对革命的恐慌以及农民阶级对辛亥革命的麻木。同时小说也批判了封建旧教育的迂腐。反映了社会什么样,教育也是什么样。只有改造了社会,才能改造教育。

《习惯与改革》[4]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0年3月1日《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后收入《二心集》。

本文论述习惯势力改革之难。鲁迅应用乌略诺夫(即列宁)的观点说,“风俗”和“习惯”都属于“文化”,它的改革是最难的。所以改革者如果不深入人民大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那么,改革是不能成功的。

当前我国有许多教育弊端,如父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互相攀比,认为知识学习越早越好、越多越好,等等,都与习惯有关。观念不改变,教育也难以改革。

《〈死魂灵〉第二部第一章译者附记》[5]

本篇连同《死魂灵》第二部第一章的译文,最初发表于1936年3月《译文》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译文序跋集》。

《死魂灵》是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作品,小说猛烈攻击俄罗斯的农奴制度。鲁迅翻译了这部著作,并写了附记。鲁迅在这个附记中不仅讲到《死魂灵》作者果戈理未能完成全部著作的缘由,而且特别指出作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他说,作者反对教师无端使劲、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固然不错,但是对于环境,不想改革,只求适应,也没有什么用。鲁迅在这里还提到反对学校为了适应社会而教授学生看假洋币、写呈文、做春联等实用主义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