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上伟人的对话是黑暗中的灯塔
池田
我十七岁那年(1945年)8月,日本战败了。那是一个一片荒凉和混乱的时代。那是个炎热的夏季,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尤其让人内心难以平静。
那时我十几岁,感情丰富,却是在这种激**的年代中度过的青春。对我来说,有不少书成为我青春的希望和勇气的源泉。只要攒了一点钱,我就跑到东京神田的古旧书店去,买来心爱的书,贪婪地读起来。与历史伟人的心灵对话,成为我在黑夜中的灯塔。
想必顾先生也一定有相同的感受吧。听说顾先生在学生时代与同学们组织了文艺团体,还以一种“现在人民正处于黎明前黑暗的世界,但曙光必将来临”的信念创办了《曙光》杂志。我虽不及顾先生博学,但也与亲近的朋友组织了一个自主读书的团体,彼此交换各自的读后感。我们反复读了卢梭的教育小说《爱弥尔》以及歌德、席勒、拜伦等人的世界文学作品[26],我把我的感动写到了日记之中。
我也喜欢读《三国志》等中国的古典。《三国志》是很受日本人欢迎的书,因为得到贵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等各界的协助,我们在日本各地举办了“大三国志展”(东京富士美术馆策划),作为与中国有关的展览会,参观人数超过100万人,这是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次展览。
我也非常喜欢读鲁迅的作品。在我三十二岁时,在就任创价学会第三任会长三个月以前,我记过这样的日记:“翻开《鲁迅评论集》——‘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1960年2月4日)这是鲁迅《生命之路》中有名的一段。[27]
一定要开辟出一条民众的胜利与幸福之路,与大文豪的呐喊一道!这种信念正是我作为学会的“青年会长”在向世界和平迈进的日子里鲜明地悟到的,而这一信念至今也丝毫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