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顾明远文集.第九卷:杂草集 野花集

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1]

字体:16+-

通常把教师比作园丁,儿童比作幼苗,只有园丁精心培育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儿童只有在教师的精心教导下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这个比喻是不差的,但似乎还不够贴切。幼苗是无思想、无意识的,它是被动地被培植的;儿童却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每个儿童的素质都不相同,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教师对待儿童更要精心培养。

要做到精心,就要了解儿童,了解每一个儿童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经历和家庭的文化背景。儿童长大了,成了少年、青年学生,他们的思想复杂了,感情丰富了,兴趣爱好更为多样化了,更需要老师去了解。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教育方式他们易于接受。然后才能设计教育环境,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方法。如果把儿童比作幼苗,那么每个儿童就是不同的树苗,有的树苗需要碱性的肥料,有的树苗需要酸性的肥料,如果不了解清楚,肥料施错了,会适得其反,抑制幼苗的生长。教育学生更是这样,对学生了解透彻了,教育就有针对性,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怎样才能了解学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从他的同伴那里了解,访问他的家庭从家庭中了解。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交朋友,直接从他本人那里了解他。侧面的了解总是间接的,而且总带有别人的主观意识,有些可能是不全面的,只有从他本人那里了解到的,才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只有与学生交友,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基础,学生才会向老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情。

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还需要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要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些现象反映的是年龄特点,有些则是个性特点,所以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以后要进行分析:哪些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不要轻易下结论。了解情况不是目的,目的是教育。了解情况只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了解清楚了,分析得又正确,才有根据采取必要的教育手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