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派历史教学透析

案例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1]

字体:16+-

上海市市西中学 吕登来

[1] 陆满堂、金相成选编评注:《中学历史课实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这是吕登来先生1981年的作品。吕先生堪称讲授法方面的大师,读者在阅读时,可注意以下细节:

1.整节课的设计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中心或者主题,但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并不散乱,并可推测教学设计的中心大概是: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局势的恶化。

2.他的教学环节设计非常清晰、完整,虽然没有教学目标的记录,但是仍然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目的。

3.他在与学生交流时表现出的彬彬有礼。这是上海历史教学界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

4.除了与复习、预习有关的问题之外,课堂中的主要问题都需要学生从教师提问前的讲授中获取信息经处理后才能回答。这是讲述法乃至“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上海的历史教学界从未退出主流的原因之一。

5.在讲授结束时,他提到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不同评价,并且邀请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到办公室看材料。这种开放性的思路在当时相当大胆而又富于策略,同时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如果学生对此没有兴趣,也不必强求。

6.请注意吕登来老师在课堂中对“小零件”(也就是小故事)的运用。

最后,阅读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这是1981年的一节课。

师:(环顾全班学生,了解学生已备好学习用品后,填好教室日志,示意开始进行教学)我们先来复习前几节课里学过的一些内容。请回忆:希特勒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上台的?在哪一年上台的?(学生举手)

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那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德国也受到了很大打击,工人运动高涨起来,垄断资产阶级非常恐慌,就让希特勒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