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上海在全市范围对超过60%的在职历史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1]。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看法。结果颇有些让人意外。编写组最费心力,也曾颇受好评的高一历史教材成为全部现行教科书中受一线教师评价最低的一本,满意率只有50.9%。具体来说,教师们对教材最满意的方面是思想性,但认为教材在适应时代潮流、培养未来人才方面很显不足。
从此考量,作为“读本”,长于史学的“一期课改”教材或许使不甘于停滞的教师们感到不足,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出对新教材的编写“要集中地体现符合时代潮流的历史观”[2]。
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主编的新教材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问世的。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与“一期课改”时一样,也是高一教材。
高一教材在2003年暑假后在部分试点学校投入使用。教材一推出,便引起一片哗然。一般教师都虽已对新教材“改弦更张”有了心理准备,但对变动幅度之大仍感到很出乎意料。
这套新教材完全打破一般教师所熟悉的通史体例,教材从文明的定义开始,再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物质生活元素娓娓道来,而后介绍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具体目录见下表:
正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新教材将史学的观察视野下移,彻底地抛弃了以政治史为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模式,力求多角度和全方位地向学生展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