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单兵作战”预习法相比,互助预习法的不同在于“互助”。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组成互助小组。然后,教师将预习的任务分配给小组,并通过积极的目标互赖和奖励互赖激发每一位小组成员的预习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在预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督促、监督。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预习法因缺乏有效的监督而造成的有名无实的现象,而且互助预习法能通过“互助”提高预习的效果、改进预习的方法、提高交往和合作能力。
一般来讲,互助预习法的实施包括小组组建、预习任务、预习结果及评估这三个基本要素。
(一)小组组建
一般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分组。分组时,小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为2~4人。适中的规模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充分互动,又不致给管理带来很多问题。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能够优、中、差生协调组合。因预习一般在课下完成,甚至大多需要占用校外时间,所以教师分组时可以考虑学生的校外学习地点的情况,如把家距离近的或者放学后在一个小饭桌学习的分在一组。
(二)预习任务
任务的设计者主要是教师。教师应选择便于和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任务的内容基本与将要讲授的教材中的某一章节相一致。并且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要具体、可行,便于小组执行操作。此外,教师需要明确预习的任务主要不是完全掌握将要教授的内容,而是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
(三)预习结果及评估
每个人的学习结果是独立中带有互赖的,也就是说手段、目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基于学习结果是互赖的,因此对学习结果的评估也包括个人和小组的。但主要以个人为主,包括个人测验、个人计分。学习动机主要是来自于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