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修养

第一节 教师修养的话题

字体:16+-

一、实践与境界

何为“修养”?“修”是“切磋琢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君子”的人品如同经过雕琢的金石美玉;“养”是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现代汉语词典》对“修养”的解释是: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如理论修养、文学修养等;二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如这人很有修养,从不和人大声争吵。目前学界主要认为“修养”一词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二是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三是指一种学习、磨炼、涵养和陶冶的功夫。[1]综上,“修养”一词可以概括为:一是学习和实践活动;二是学习和实践活动后的某种境界和水平。

对于教师修养含义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是教师自觉长期进行自我建构理想人格的实践活动;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包括自省、自重、自强三个方面;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涉及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是教师思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结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有的人认为教师修养应该在政治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方面重点加强等。[2]

综上,我们认为教师修养的含义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政治法律、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和培养过程及达到的境界和水平。

二、“向左”与“向右”

在中国古代,教师主要有两种角色,一种叫做“经师”,另一种叫做“人师”。所谓“经师”在早期主要是指讲授“经书”的学官,到了汉代以后主要指教授学生的师长。我们现在已经不学习“经书”了,而是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用“业师”来代替古代所称呼的“经师”。[3]而在古代,教师的另一种角色是“人师”,主要是教导人的品德和指导人行为的教师,教人如何做人,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格,因此,“人师”在道德和学问上都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学科的分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一些人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认识也产生了分化,把“教书育人”理解为“教书”与“育人”,甚至对教师角色的解读走向了两种极端,即在教师修养认识上的“向左”和“向右”。而这两种认识都具有片面性,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