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是由阅读实践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和程序等的通称。习惯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首要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对此极为重视。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1]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习惯:
1.诵读。诵读要求熟练运用普通话,发音准确,读句流畅,节奏和谐。诵读要有感情,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体现汉语的音韵美。学生的诵读,可以单独,也可以齐声,还可以分部读。教师的示范诵读有必要,但不是主流。学生诵读出现问题,教师适时的范读能起到纠正和示范的作用。切忌只让少数几位水平高的学生霸占课堂的诵读时间。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诵读。当然,诵读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默读、速读、品读等方式。
2.查工具书。读书时会遇到拦路虎。要在读书前准备一部字典或词典,遇到生疏的字、词,及时查找,消灭拦路虎。生疏的字、词有两种情况:①首次遇到,完全陌生。②知道读音,不知意思。③知道意思,不知读音。以上三种情况,无论何种,都要查阅工具书加以解决。
3.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读书的过程中,会遇到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要画下来,便于以后查找。还要善于点评,即在书页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比如读到一个好句子,可以写“妙!”“妙极!”等字样。如能多写几句,更好。看一个同学读书认真与否,从他的圈点勾画中可见一斑。
4.看注释。课文注释是帮助阅读的重要辅助材料,一定要重视。课文注释“①”一般是对作者和版本的介绍,对掌握作者的基本情况大有帮助。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注释①,有400多个字,属于比较长的注释。阅读这段文字,可以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还可以知道译者朱生豪先生情况,了解节选部分之前的剧情。像这样的注释,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多达几百个,涉及古今中外,把它们汇总起来,就是一部小型的文学词典。更多的注释是对字词的解释,包括注音,释义。比如《药》中“丛冢”一词:“丛冢,乱坟堆。冢,坟墓。”对比较难懂的句子也作注释。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注释:“林黛玉聪明颖悟胜过比干,病弱娇美胜过西施,比干,商(殷)朝纣王的叔父,《史记·殷本纪》载,纣王**,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迺(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有智慧。”文言文的注释比现代文更加详细,有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的注释,这些注释对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