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林
一、后现代语言观与语文教育
后现代语言观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影响巨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主客统一的“语言观”
后现代语言观的核心是“主客统一”。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必须而且只能用“语言”去理解“世界”和自己的“意识”,并用“语言”去表述对“世界”和自己的“意识”的理解;虽然“世界”在人的“意识”之外(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世界”却在人的“语言”之中(人只能在语言中表述世界和表达对世界的理解);“语言”既是人类“存在”的消极界限(语言之外的世界对人来说是存在着的无),“语言”又是人类“存在”的积极界限(世界在人的语言中变成属人的世界);“语言”中凝聚着“思维与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文化结晶。[2]
1.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哲学视野里,语言是世界的“代表”,是一种符号替代关系。在后现代哲学视野里,伽达默尔说,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世界只有进入语言之中才成为“世界”;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哪里有语言,哪里才有世界。当然这不是说,语言之外没有世界的独立存在,而是说,世界必须进入语言才能向我们显现出来,也就是说,世界必须进入语言才能表现为我们的世界,我们可以理解的存在只有语言。
2.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哲学视野里,世界是人的认识对象。在后现代哲学视野里,世界是相对人而存在的,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无所谓世界的存在。所谓世界,即“在世之界”,它属于“在世者”,没有“在世者”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在世之界”。叔本华说:“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是自我的展开,人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理解了自身。“存在”就是最大的存在,也是最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