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语文

本体论:由“应用”为本,到“精神”为本

字体:16+-

语文教育,是以“奠定人的精神根底”为根本,还是以“实际应用”为根本,这是语文教育的本体论。

五四后尤其近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对此的认识一直是,以“实际应用”为本——或者“惟语言应用”,采取精神虚无主义的态度,无视人的精神存在,或者先语言应用、后精神,应用第一、精神第二——总之“急用为先”。这在本体论上是倒置的。语文教育本体论的实质恰恰相反,立人的精神为本,先精神、后应用,精神第一、应用第二。“新语文”应把这种倒置的本体论颠倒过来。五四后的中国语文教育,基本上是建筑在“语言工具论”的“生理学技能”意义上的(顶多触及“思维”),而不是建筑在“语言本体论”的“精神哲学”意义上的;是建筑在为社会输送“人力”的教育观念背景上的,而不是建筑在培养具有完善的自我精神人格的教育观念背景上的。

语言之于人,首先,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其次,才是一种语言运用技能。或者说,人一旦脱离语言,精神就没有了存在的处所与凭依,就失去了精神自我。

而人没有了精神,就不再称其为人!“语言”与“精神”与“人”,其实是“合二为一”进而“合三为一”!它们共生共长,“言”人,则“神”生,“神”生,则“人”立;“言”失,则“神”亡,“神”亡,则“人”非,它们本就是一体!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唯一“本质点”就是,人是一种“精神”的生物,而其他生物均无“精神”,因为它们无“语言”。“语言”的成长即“精神”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即“人”“自我”的成长,是一回事。婴儿的“开蒙”是从第一个语词进入心灵开始的,语词的进入,首先是精神的启动、引燃意义,其次才是交际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