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将人的目光引向外在;发现,则将人的目光引向内在。
外部世界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而每个人对事物的内在感受,是个别的、独特的,所谓冷暖自知。所以歌德说,作家除了有眼、耳、鼻、舌、身感官外,还有一种“内在感觉”。写作,要将人的目光从纷乱的外在,引向沉慧的“内在感觉”。
人的内在,比外部世界更广阔。关注你的内在世界,将会获得一个更为广阔的写作世界。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绝不只是诗意的描述。它是真实的存在。一个人,一刹那会产生960个念头,一昼夜有多达13亿个念头。如果把一天的念头捕捉住,能写10万本书!
你做过持续时间很长的梦吗?科学已经证明,最长的梦,不会超过五秒。为什么你会觉得梦很长?因为人意念的速度远超过“光速”。刚想到“太阳”,就飞到太阳上去了;一想“银河系”,就到达了银河系……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念头里面有那么丰富的内容,有那么迅速,快到让你无法捕捉、辨识和记录的瞬间。而写作者,要修炼的正是捕捉内部世界那些稍纵即逝“念头”的能力。
所以,写作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有意识地削弱外在的感官刺激,注意内在心灵的活动。我对“观察”的一大担忧是,一天到晚强调要学生睁大眼睛、竖直耳朵,观察外部世界,他们很容易被纷繁复杂的世界迷惑并迷惘,渐渐丢失了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在声音的召唤,也看不见了内在的自我世界。如果是这样,他们能成为怎样的人,又能写出怎样的文章?
作文是“自我表达”,这个“自我”,是“内在的自我”。不去关注守护、捕捉内在的世界,你永远不会敏感;一个不敏感的人,永远也进入不了写作的境界。
孙绍振先生称“心灵的发现”为“自我观察”。他强调,“作家观察的终点是人物的内心活动”;还说,这种观察自我内部的感觉,是衡量一个作家有没有才气的重要分水岭;“没有一定的内部自我观察,任何外部观察都不可能深入”。我认为“发现”与“观察”二者无法统一,因为将它们统在一起的结果,是给读者、教师造成一种错觉:作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