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语文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字体:16+-

笔者向来认为,语文的问题应该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语文,应该用中国的办法来教。既强调本色,又主张继承传统。归纳起来,就是强调母语本体的回归。中国语言是随着中国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它在世界上独占一席。“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的语文教育的根基”,因此讲授母语,应该讲究“诵读,感悟,涵泳,体味,积累等体现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活泼的读写说,更需要文文静静地思考、揣摩、潜移默化。但在我们的有些课堂上,为了活跃气氛,动辄游戏、绘画、表演、欢声雷动……我们并不反对适当的肢体活动,但语文课上的任何活动,都应为学习语言文字服务,一定要去除课堂上过多的“非语文”现象。教《黄山奇石》,多半节课学生都在用肢体“塑造”黄山奇石的模样;教《鸟的天堂》整节课都在观看制作精美的电视片;教《晏子使楚》表演三个故事用了35分钟;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正文草草带过,却扩展到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他父爱母爱等好几篇文章,把语文课上成了家庭情感大观,等等,不一而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没有问题,关键要看追求的是什么样的活跃和用什么手段追求活跃。笔者在绍兴讲朱自清散文《歌声》时,孩子们读第一段“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一句,读不出那种陶醉的情态。有一个孩子说能读“醉”了,结果他把“神迷心醉”四个字像醉酒似的唱了出来,孩子们都兴奋地鼓起掌来,台下的老师们也大笑,气氛不能说不热烈、不活跃。但这种活跃并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活跃。后来读到末段意趣相近的句子,这位同学又举手要读,我问他:“你还要唱吗?”他说:“是的。”我说:“咱们不唱了,咱们要诵读。”我舍弃了一次即将发生的活跃,但维护了语文的本色。我常想,我们不应该把课堂的活跃等同于热闹,不能把课堂变成简单的闹闹哄哄,还是要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