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公开课与常态课是有很大的区别,如环境不同、学生生疏、时间有限、有特定要求、听课者众多、执教者心情紧张等,所以有人为公开课不能上成常态课找了不少理由。但是,不管有多少区别,有个根本点是永远相同的——都是给学生上课。既然都是给学生上课,就理应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性;就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就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我们有的公开课太重形式,太重课堂表面效果(精彩程度),执教者太顾忌自己的形象,以至于学生作壁上观、收获甚微;听课教师可看不可学,从而失去了公开课示范性、研究性的价值。因此有人怀疑:这些老师回自己班里上课不知是不是这样上?如果自己日常都不这样上,怎能拿来示范、研究?
其实,仍然有不少老师的公开课搬到了日常课堂上讲,这样的公开课完全可以上成家常课,至少可以尽量接近家常课。这样的坚持就会使我们的公开课真正起到引领、启发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不但要关注每个学校、每位老师,也应该关注日渐增多、规模越来越大的公开课。因为公开课动辄冠以“名师”“优秀教师”“青年新秀”头衔,影响确实太大了。希望每一位公开课的执教者能实实在在、安安静静地去上语文课,洗净公开课上的浮华,让我们的公开课更好地为课改服务。
作者简介: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张家口,1959年毕业于河北体育学校,先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1977年后改教语文课。中学高级教师。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十篇,出版《琢玉》《欣赏与评析》《课标教学实录》《支玉恒阅读教学方法集萃》《支玉恒老师教语文》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