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语文

关于语文公开课的对话[1]

字体:16+-

张玉新 刘勇

刘:张老师,作为刚刚工作三年的教师,各级别的公开课我也听了很多,关于公开课有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很多大型的公开课,为了验证教师的能力、增强透明度,力求公开、公平,往往采取异地授课的形式,选取非本校的学生,教师仅在上课前一天或者几小时和学生见面沟通或者布置预习。最初我对这些上课的老师很是佩服,这么短的时间面对陌生的学生,能把课上好真是不容易。但现在我产生了这样的疑虑:教学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备课,更应该备学生,正所谓“因材施教”,然而如此授课势必造成教者对所教的学生的基本状况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不知学生的长处短处强项弱项,授课时自然是无“的”放矢,即使有“的”,也是自己的主观目的,而非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课能否代表一位教师的真正水平呢?

张:到底什么叫公开课?与此关联的概念大致有观摩课、研究课、竞赛课等。可是,这些名目的课都有竞赛的性质、评奖的性质。从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教材来看,所谓的公开课大致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公开化”,即听课的不仅是学生,还有很多的同行、领导,而这些同行领导往往来自本校、异校。既然不是常规的课堂了,当然也就不是“常规”的课了。而且,往往“做课”的教师,也来自异校。大概,除了教材因素比较确定外,学生、教师两个因素都不能确定。

可是,教学的大忌恰恰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不了解。那么,评奖主要评什么?评谁?

不是自己的学生,因此评的都是别人的学生;评教师,不同的教师面对有差别的学生,如何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以往我们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况且,面对陌生的学生,在课堂多种变量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怎样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此评出的课、教师,有多大价值?再有,教师,尤其是出道不久的教师,很希望通过这种课获得一种成功的评价,也很在意评委的意见、学生的配合。这又不免通过一些不正常的途径联系评委、联络学生,更有搞得很肉麻的。而评委呢?个人好恶不同,人品也有差异,很难公正评课。笔者就曾目睹某次全国性的评课,有位全国知名的所谓专家被与会的听课教师起哄,原因就是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