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语文

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1]

字体:16+-

薛法根

一、基本理念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眸如火如荼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理念?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实现“四个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

1.走向智慧。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怪在哪儿?怪在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这些,学生不是越学越聪慧,反而越学越不知语文为何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这就是:“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允许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自主地评判选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总之,语文教学理应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2.走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再者,语文教学过程的“搬运”式操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和情境,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现象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丰富语言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实践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