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要为语言习得留足时间
课堂教学时间是常量,必须珍惜课堂学生生命的流淌。制约阅读教学语言习得质量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充分的语言学习时间。课堂太多的时间被过高、过玄、过深、过滥的人文意义开掘侵占。
不少公开课中,那种不顾学生能力与需求,过度的人文开掘,有意无意地自恋、自赏、自我炫耀,除了博得表面的掌声和赞美外,只会剥夺学生语言习得的时空,对学生语言学习造成伤害。
过度的人文挖掘是对学生认识水平的无知。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人教版第8册)时,有必要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与教师和作者相同的高度吗?
另外过度的人文挖掘还是对听课教师认知的误判。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教版第10册)时,假如硬要从德国人养花的习俗上升为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无私品格,那么课后你怎样去回应听课教师的反诘:“德国人养花是无私的,中国人养花就是自私的?”……
因此,只有面向学生,依据文本恰如其分地开掘出文本意义,才能留给学生语言习得相对充分的时间,也才会有习得的成果。
2.设计语言练习要符合文本特点
要夯实语言习得的过程,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仔细研究教材,寻找文本的语言特点,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语言习得的练习。例如人教版第6册《检阅》,在语言形式上最有特点的是由5个问句组成的第6自然段:“劝他不去?要不把他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跟他怎么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这样的自然段,三年级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里既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在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反复读,把句子读通、读懂;其次让学生阅读“这是一年一次的国庆,我是博莱克的朋友。他脚受伤了,到底要不要让他参加检阅,我们都很犹豫”,对照文本进行句段比较,体会5个问句组成的段落在表达上的作用。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才会明白这两个句段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但问句形式则把小伙伴焦急、犹豫、为难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紧接着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移位入境,“假如你就是博莱克的同学、邻居或朋友,面对曾经帮助过你的博莱克,你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模仿文本去选择弹性习得作业,可以写一两个问句,也可以写四五个问句。学生们可能会这样写:“劝他不要去?可这是一年一次的国庆啊!可万一走不好,怎么办?他是不是会很难堪?我是博莱克的好朋友……博莱克可是我的好朋友啊,我能不帮他吗?可我怎样帮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