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名家谈语文

语文意识:“我的心里只有你”

字体:16+-

什么才是语文的本色本香?显然这不能只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课文写了什么”,还应当深究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也就是“课文是这样写的”。尽管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但作为语文学科,更不能忽视的是后者。语文学科不能让学生一般的明白课文“说什么”,而是要从提高语文素养的角度来理解课文“说什么”。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说什么。这种“语文意识”,王尚文教授认为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教师的这种语文意识,应当是“我的心里只有你”,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说什么”的过程中,强烈地存在着。否则,不着眼于从语文的角度去理解课文说什么,跟其他学科读懂教材就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

教师以语文意识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就应当更多地考虑在一些细节上的语文问题。一堂教学《凿壁偷光》的语文课,对“凿壁偷光”一语引发了争论。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里用‘偷’不用‘借’?我觉得用‘借’不是更好吗?”另一个学生似乎在为老师解围:‘借’是要还的,所以不能用‘借’。不过,用‘偷’也不太文明,不如用‘引’或‘透’好。”于是,老师说:“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敢于向成语挑战的勇气!”这个答案在语文课里“并不重要”吗?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源于对“偷”的字义理解不全面才产生了误读,这可是一个不该模糊的语文问题。“凿壁偷光”源出汉·刘向《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就称“凿壁引光”,后来改写时变成了“凿壁偷光”。可见,“偷”在这里不应作“窃取”解,而应当是“行动瞒着人”,有“暗中”的意思,如“偷看”“偷懒”“偷着乐”(字典里的四种解释之一)。如此把分明是知识缺陷视为“挑战成语”,正是文本字义与想当然误释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这是一个语文知识问题,如果在其他课程里,我们可以不较真,但在语文课里又岂可轻易放过,以讹传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