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语文意识,教师就应当进一步采用“语文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去建构课堂、组织教学。
所谓语文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在听说读写中去亲近语文,感受语文。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采用了语文方式。听说一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草船借箭的片断;而另一位教《西门豹》一课的老师,也放了一段西门豹惩治官绅头子和巫婆的录像。学生看了当然很开心,课文的故事也就明白了,于是教师便不再花时间让大家反复读课文,忙不迭地进行了讲问分析。学生看录像虽然也明白了课文的内容,但那是“看”懂的,而不是“读”懂的。看懂不能代替读懂,就因为它主要不是采用语文的方式。也许有人会说,“读图”也是一种阅读,现在是“读图”时代了。但“读图”又怎能代替得了“读文”?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学词的收获得到了巩固,不同的句式可以逐步地积累,对篇章结构的机理增进了认识,语感又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文中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在头脑中转换成为一幅幅生活的画面,并从中获得想象、感悟能力的提升。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看图中无法得到的。谁都知道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与读《水浒传》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文盲也有能力完成的生活行为,而后者是必须运用一定的语文能力,通过一定的语文方式,才能实现的语文活动。如果在语文课上淡化了语文方式,又怎么称得上是在进行语文教学呢!
听一位老师教《螳螂捕蝉》,展示了一个制作颇为精美的课件:一个皇家的御花园,一棵大树的枝叶上出现了一只蝉,正在振翅鸣叫。不远处一只螳螂悄然举起前肢,正欲捕杀。在近处的另一根树枝上,一只黄雀却盯着它们,好像已在准备进一顿美餐了。这时,镜头摇向树下,一位少年手执弹弓正在瞄准黄雀……显然,课件形象地再现了这则寓言的内容,小朋友看得自然是“哇”声一片。但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这一课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课件,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全班学生听写四组词语(请两位学生写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