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的高度即人性的高度

建立乡村支教体系的一点想法

字体:16+-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很穷,老听乡亲们说起,邻边学校里的某某老师,知识分子,是什么大学毕业的,戴着眼镜,每天还刷牙。大家议论的好像是一位叫陈清和的老师,记不清是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的,下放在我们乡中学教书。在乡亲们心中,他是一个猜不完的谜,大家对他挺崇拜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下乡,无意中给农村教育带来了短暂的辉煌,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的教育情景中,部分乡村少年感受到了一种颇具新鲜的良好教育的滋味。一个人在年少时期,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教育经历,哪怕是极为短暂的时光,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跟那种从未有过美好教育经历的个人总会有某种相同,这种不同,可能影响一生。柳青在《创业史》中曾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往往就是几步。”年少时候的那几步,恰恰是最容易成为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几步。这样说来,怎样让乡村少年在关键时期,能够享有某种更优秀的教育经验,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也许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我们这样说,决不意味着从农村教育的视角来美化那段畸形的历史,但它却可以提示我们如何更深入地关注农村教育的问题。我们关切的问题是,在今天,在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些什么?毫无疑问,首要的问题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对于有书可读的乡村教育而言,我们所要关注的是,是否还应让他们受到更好一点的教育呢?我们现在更注重的是硬件设施的投入。可是,好的硬件设施,并不构成好的教育。在投入硬件的同时,以合宜的方式投入优秀的人力资源,也许是更关键之所在。

就目前而言,要在短期内实现农村教育师资条件的根本好转是不可能的,但我们通过适当的方式建立支教体系,实行城乡教师资源的有效沟通,建立双向联系,让城镇学校给乡村学校教师培训提供机会;建立新任教师,甚至包括更广泛一点的大学毕业生,还可以涵括各种志愿者,支教帮教的体系,国家给这些教师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条件,鼓励他们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时间段,深入农村一线,扶持乡村教育。北京的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对民工学校的帮助支持,就是一个良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