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

第五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字体:16+-

一、梅奥和“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群。它的前身是心理学的人际关系学说。这个学说是美国哈佛大学工业心理研究所的梅奥(E.Mayor)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当时美国正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带给工人的是压抑、苦闷和反抗。在这个背景下,从1924年开始,美国科学界组织一批专家到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有关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924~1927年是第一阶段,1927~1932年是第二阶段。梅奥和他的哈佛同事们参加的是第二个阶段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阶段主要是从研究物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开始的。第二阶段是从生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入手的。

霍桑实验的全过程是:

首先进行车间照明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各种试验。

再次进行工作时间和其他工作条件的(如休息间隔、工间茶点)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各种试验。

继而进行为了了解工人的工作态度与思想感情而进行全厂范围的谈话阶段。

最后进行对起作用的社会组织的试验与分析(即继电器绕线机组观察室试验)。[4]

人们在赞扬霍桑试验的成果时,说它推翻了科学管理学派所谓用金钱和严格分工制度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梦想,强调了对工人的尊重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这种试验大大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研究。但也有人批评说,这些结论几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是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的偏见和倾向性,都是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推测。[5]

梅奥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