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学校工作质量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来实现;第二,以对最终成果的评定和考核为主;第三,考核的内容分散,缺少全面性。这种质量管理方式仍局限于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之上,没有系统性,计划性也不够,全凭管理者的个人自觉性行事。这种情况必然造成学校内工作质量的不平衡,各个部门或个人间工作质量互相掣肘,管理工作缺乏连续性的倾向。为克服上述问题,可以借鉴工业上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工业质量管理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事后检验、统计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事后检验是古老的质量管理模式,它以剔除废品为保障出厂产品质量的方法,这是一种浪费资源和劳动的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休哈特(Schewhart)等人推广了质量管理的统计学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质量问题发生频率最高的环节,进而决定在哪一方面采取控制措施,从而使质量管理转向了“预防缺陷”,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这种管理仍带有很大被动性,将管理建立在“问题必然要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认识之上,不敢设想一种主动的、近乎完美的管理。但是现代高技术的发展要求质量管理必须逼近“无缺点”,否则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小小的错误或缺点就会被放大成毁灭性的灾难。在60年代,美国管理专家菲根鲍姆(Fiegenbaum)等人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新观念,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和现代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保障体系,使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更高阶段。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1.企业或其他任何组织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服务对象做贡献,满足其需求。在组织外部,广大公众是服务对象;在组织内部,下一道工序或下一个部门就是服务对象。这一认识规定了每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必须树立为他人圆满服务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保障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