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了解学校教育中知识的不同呈现形式和载体,反思“知识与教育”诸议题。
明确了知识的本质、知识的外延,进一步需要了解知识的价值,对于知识价值的认识,需要通过知识在教科书中、在隐性课程中、在经典名著中以及在新媒介中的呈现来获得。即知识作为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呈现,这个问题不是确定无疑的。究竟“什么知识”以及“谁的知识”能进入教科书?隐性课程中有什么潜在的秘密?经典著作和大众文化在学校场域是如何“抢夺地盘”的?新媒介的知识呈现和传统纸媒、概念文化中的知识呈现有什么区别?都值得思考。
一、知识在教科书中的呈现
(一)教科书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科书在人的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教科书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教科书这一小小的文本是读者最多、最特殊,又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为深远持久的文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就是手捧着这小小的文本成长起来的。”[44]教科书是启蒙的工具,它是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反映。在个体最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形成中,教科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个体要成为现代人,是离不开“教科书”的学习的。
其次,教科书是各类学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手段,因而能够间接作用于社会,甚至在有些时期成为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在一定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人,也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45]教科书影响的不仅仅是上层社会或知识精英,它更在普通大众中拥有广泛的辐射力。在清末民初期的西学东渐中,官办学校、教会学校[46]以及民间的学堂书馆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教科书,这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的作用显然不容小觑。后来的中共苏区也编订了自己的教科书,禁止以基督教的、国民党的书籍和四书五经作为教科书,这为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前途奠定了基础。而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会组织大量人力来编写教科书以促进社会改良,修订教科书成了经由教育变革社会的首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