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识在新媒介中的呈现
(一)作为信息环境的新媒介批判
新媒介对知识的呈现优势首先在于其能做到的全方位立体空间化,然而,新媒介时常只是作为信息环境,未能更有效地作用于人的发展。相对于经典阅读,大众文化经由新媒介对当代的学校和儿童实现了“全包围”。然而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阿德勒的反思,它们只传递咨询、信息,不培养理解力[68]。不可否认,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却越来越少的世界,信息在不停地围攻人。而信息和知识最大的不同或许是,信息不能养成智慧,只是原封不动地纳入头脑中,不用过多思考,更不用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教育面对的形势:电脑依赖症——“电子保姆”绝不是好保姆;手机依赖症——大众文化经由新媒介不仅占据了课余生活,也涌进了课堂,“攻营拔寨”(表面上有教师在授课,而实际上供给学生营养的却是一条条悬垂的大众文化的“脐带”);即使有文学,也只是仅仅满足于情绪体验的快餐文化,校园言情、灵异、腹黑、穿越等主题格外流行,显然在阅读结构上存在问题。
所以,通过新媒介传播知识,首先要掌握的恰恰是关于新媒介的知识。媒介知识包括实用知识和批判知识两方面,实用知识似乎不用教导,批判知识却急需补充。对于新媒体信息,很多中小学生谈不上“中弹即倒”,却也“涵化其中”,缺少识读技巧和反思精神。新媒体对于社会民主的贡献不言而喻,对于教育民主的影响探讨却较少。尽管媒介提供了教育民主的条件,但是更多人尤其下层社会群体却仍然未曾获得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知识民主化大大加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教育民主化不足,又对知识民主化构成了极大的限制,限制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制造”的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使学生无法获得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