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能够区分现实中的教育、有关教育的观念和“教育”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中有“起源决定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尽管值得推敲,但如果有本质的话,起源和本质在相当多的时候还是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的。教育是什么需要回到“教育”的源头去看一看,不是最初的教育“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而是“教育”最开始是如何被理解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即是“教育”“education”等种种不同的“能指”,其“所指”有何差异,意指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教师对“教育”的不同理解意味着不同的教育观及思维与行为方式。
一、“教育”的中西方起源
(一)古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由来
古代不但存在“教育现象”,而且有“教育思想”,甚至有“教育理论”。纵览今日之所谓“古代教育文献”,“教育”一词却难得一见。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在不少人眼里,似乎仅有孟子一人提及“教育”。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先贤均在“教育”问题上进行过表达。
1.“师道不立,儒者之学几近于废熄,唯朝廷崇尚教育之,则不日而复。”[2]
2.“如得其诚,愿预教育,然后天下之道可得而明,阿衡之心可得而传。”[3]
3.“善教育者必有善学者,然后其教之益大。”[4]
“所指”和“能指”
一个符号由“所指”和“能指”构成。“所指”就是符号意指什么,即概念或图形的内涵。“能指”可以按字面理解为“可能”指,即是符号的形构(如果是文字也包括其读法)。“所指”和“能指”的区分告诉我们,任何词汇与其含义的关系都是“人为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