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高考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准备将英语从150分下调至100分,并逐步向一年两次社会化考试过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大众热议和媒体围观。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关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论述,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决定》关于教育改革涉及许多方面,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句话,它将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2]的设想具体化,明确到外语科目。高考科目有许多门,为什么首先以外语为改革对象?本文拟在回顾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变化的基础上,分析高度重视英语科目的影响,并探讨英语考试社会化的问题。
一、高考英语分值的增加与影响
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经历过跌宕起伏,所占分值并非一成不变。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规定考语文、数学等四个科目,各科都为100分,除报考外语专业外,不必加试外语。1978年外语列入高考,但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且规定没有学过外语的可以免试。1979年高考外语考试成绩,报考重点院校的,按考试分数的10%计入总分;报考一般院校的,暂不计入总分,录取时作为参考分。1980年高考,外语分数按3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仍可作为参考分。1981年高考,外语成绩本科按5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1982年高考,外语成绩本科按70%计入总分。从1983年高考开始,外语成绩本科按100%计入总分,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或作为参考分,仍然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3]可见外语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经历了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不过,1983年外语本科按100分计入总分的时候,语文、数学成绩分别是120分,外语科目的重要性还是略低于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到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之后,就没有外语成绩“专科学校是否计入总分或作为参考分由各省、市、自治区确定”这个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