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命题方式看,“高考史”就是一部“统分史”,即高考改革在统一与分散之间来回徘徊,分分合合,不断寻求现实的最佳平衡点。当前,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推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改革进入了历史转折期,高考命题方式也面临着新一轮的统分调整。本报告在梳理我国高考命题方式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考察了发达国家高考命题现行方式,以期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考命题方式改革方案。
一、分省命题与统一命题的
历史沿革 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考试历史悠久,纵观其发展历程,统一命题与分散命题是国家考试命题的两种基本方式。古代西周的选士制和汉代的察举制,就有按人口比例贡士的尝试,此可谓是分散命题的雏形。而自隋朝创科举取士制度开始,全国性的大规模统一考试便出现了,在其1300年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统到底”,期间也陆续出现了分散的局面,如宋代的“逐路取人”,明、清的“分卷(南、北、中)施考、分省录取”[2]等。后随着清末科举被废,学堂大兴,科举考试便被另一种全国性大规模考试——大学招生考试(简称“高考”)所取代,然而,统一与分散依然是贯穿其发展的主旋律,只是统与分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其中,统一包括全国统一命题与部分省份统一命题,分散包括分省、分区、分校等方式。比如,民国时期的高考命题方式依次出现了高校单独命题、高校分区联合命题、全国统一命题以及多种命题方式并存的多元命题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高考的演变亦是遵循“统分交替模式”向前发展。1949年至1951年,为实现教育发展平稳过渡,期间基本维持民国后期的分校(高校自主命题组织考试),分区(华北区、东北区、西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等区域高校联合命题组织考试)等多种命题方式进行高校入学选拔考试。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建立,实现了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至1958年,试行分省命题,但仅实施了一年,后又采取全国统一命题方式。1966年至1976年中断高考11年后,1977年恢复高考,又实行分省单独命题,到1978年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而到1985年,上海首先开始高考改革试点,开始单独命题。2002年北京也开始实行自主命题。2003年教育部正式决定开始实行分省命题。至2004年,先后又增加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山东、安徽、江西、四川、陕西14个省、市单独组织本省、市全部或部分高考科目试题的命题工作。“到2006年,全国(除港澳台)实行分省命题的省份已达16个,涉及的考生占全国考生的65%左右。”[3]到2011年,我国分省自主命题省份未再增加,但随着新课改省份逐步进入新课标高考阶段,我国高考试卷的命题方式将进一步分化。由此可知,在新中国成立至1985年试点分省命题出现以前,我国高考命题方式的发展轨迹基本遵循“统分交替”的模式(见表1)。而1985年后,随着分省命题省市的不断增加,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的出现,我国高考命题方式逐渐呈现统分并存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