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义[1]

字体:16+-

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即使被埋没多年,但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会被人发掘出来,不至于完全被遗忘。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便是这类一度几乎被历史湮没,但今天却很有必要重新加以发掘和认识的高等教育机构。

抗战时期存在的西南联合大学,至今仍声名显赫,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与之同时诞生的西北联合大学,命运却大不相同,相当长时期以来不仅一般人多没听说过,甚至许多高教研究界的人士都不知其名。然而,随着2012年举办首届“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以及报刊上发表许多有关西北联大的文章之后,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西北联大的教育记忆被重新唤醒。打开尘封的历史,刮垢磨光,人们发现西北联大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在。本文首先简要论述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体制,继而分析首次全国统一招考时的西北联大和南郑(今汉中)考区,最后论述西北联大的独特命运与历史意义。

一、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体制

西北联大要放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和整个联大体制的背景下来考察,才能更加明晰地看出其特点与意义。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2]后来,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下发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该《方案》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3]于是,西北联大经过艰难跋涉,翻越秦岭,迁到南郑(今汉中),西北联大各学院分布在南郑城区和城固县等地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