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12月,在伦敦出版、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一年到头》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该文谈到科举制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地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2]。然而,科举制在1905年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1300年的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重大而复杂,无论是其光彩照人的正面,或是其阴暗灰蒙的背面,都反映出科举时代的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种种光色。因此,“科举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独特视角,从科举政治、科举教育、科举文学、科举社会、科举文化等多学科视野观察科举制,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科举制在传统社会的中心地位和废科举的深远影响,并进一步认识 “科举学” 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科举政治
科举政治是指以考试选拔为官员主要录用方式的官僚政治。科举首先是一种文官考试制度,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创立十分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展。王亚南曾指出:“科举制像从外部为中国官僚社会作了支撑的大杠杆,虽然它同时又当作一种配合物成为中国整个官僚体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3]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中高层官员中大部分是进士出身。有的学者认为,到宋代,科举制已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特征,科举制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4]